罗淮良,一位从贫寒农家走出的追梦者,用艰苦奋斗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年少时,他因家境贫困辍学务农,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毅然地踏上了打工之路,凭借勤劳与智慧在异乡餐饮业站稳了脚跟。2002年,目睹家乡大头菜滞销的困境,他毅然投身其中,历经挫折,从血本无归到找到优质种植基地,创办加工厂,实现了企业规模化发展。他重视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大头菜文化,注册了多个商标,打造三大技术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他的企业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就业帮扶、订单收购、技术培养和训练助力脱贫攻坚;创新经营模式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万户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打造主题文化公园,传承非遗技艺,让民间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罗淮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带领企业斩获了诸多荣誉,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先锋力量,其事迹激励着无数人砥砺前行。
罗淮良出生在贫穷的农村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夏天,一家人靠着粗粮勉强果腹,一天三顿都是粗粮;到了冬天,红苕成了主粮,每天只吃两顿,咸菜也能当半顿饭。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母亲手工制作的大头菜,成了罗淮良少年时期最珍贵的美味,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初中毕业时,年仅16岁的罗淮良,深知家里经济拮据,懂事地主动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回到老家扛起家庭的重担。他跟随父母下地干活,在春耕秋收中挥洒汗水,稚嫩的肩膀逐渐变得坚实,细皮嫩肉的他被晒得黝黑壮实。三年的辛勤劳作,不仅让他学会了各种农活,更锻造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蒸蒸日上,发家致富的梦想在乡间涌动。1989年的春天,罗淮良和许多年轻农民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广东中山市的打工之路。初到这个经济发达地区,为了生计,他四处找工作,只要有工资,再苦再累的活都愿意干。他在养殖场养猪养鱼,在制衣厂做工,还到酒店帮厨,每天满负荷工作,省吃俭用,一心想着攒钱开店做生意。
在打工的六年时光里,罗淮良逐渐熟悉了餐饮行业。他用积攒的血汗钱,在四川打工人密集的地方开了一家川菜馆。他亲自下厨,凭借着地道的川菜口味,热情地招待每一位顾客,饭店生意慢慢的变好,月营业额从几千元增长到4万元左右,生意十分火爆。后来,他的事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开起了大酒店和分店,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然而,一次回乡探亲,彻底地改变了罗淮良的人生轨迹。1996年秋天,他看到乡亲们种植的大头菜因信息闭塞、销路不畅而滞销,几分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大量菜腐烂在路边,这让他心疼不已。想起自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生活,以及乡亲们的帮助,罗淮良下定决心要为大家做点事,把这些大头菜卖出去。说干就干,2001年10月1日,罗淮良组织收购了20吨大头菜运往中山市销售。但由于缺乏保鲜技术,第一批货全部变质,血本无归。亲属和朋友都劝他放弃,可看到乡亲们期盼又无助的眼神,罗淮良选择了坚持。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长期处在亏损状态,身心俱疲。为了节约开支,他亲自骑着摩托车在中山、江门、顺德、佛山、广州等地跑业务、找客户,搬运货物也亲力亲为,常常从凌晨忙到天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大头菜的销路逐渐打开,销量大幅度的提高。随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泸县老家的大头菜已不足以满足市场供应。罗淮良四处寻找货源,最终在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找到了适宜种植大头菜的基地。这里独特的土壤和天气特征情况,为大头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2004年,罗淮良与兄长罗在德在威远县创办了德良咸菜加工厂;2007年,又在成佳镇杨柳村七组扩厂迁建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如今,加工厂厂房规模逐步扩大,生产及办公用房达13000多平方米,拥有大型窖池和冷库,大头菜的年销售量从最初的1000多吨增长到20000吨,产品远销十几个省市,成为自贡市大头菜最大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
大头菜,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随自贡荣县佛教圣地传承,在巴蜀高僧的积淀下,以贡品井盐为辅,形成“麻辣鲜香”“脆甜色润”的独特风味。川南的盐煤古道上,往来商贾对其赞不绝口;自贡地区内,它更是家喻户晓的美味零食。正所谓“秋种冬成菜,大头黄土开。陶缸聚灵气,口口淡香来”,千年井盐成就了它的辉煌传奇。
罗淮良虽文化程度不高,却对大头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极为用心。在中山创业的初期,当地人称大头菜为“龙须”,这一说法让他深受启发,随后注册的第一个商标便是“龙须淡口”。此后,他又陆续注册了“泰福”、“盐帮老坛”、“碳金”等商标。这些商标也不负众望,“龙须淡口”在2012年获“自贡市知名商标”,2013-2014年入选四川省名优产品推荐目录;“盐帮老坛”于2015年获“自贡市知名商标”。该企业实力强劲,成果斐然。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产品等 6 项省部级奖励,信用等级达 A 级,在资金技术、市场开拓等多方面能力突出,社会公信力良好。企业质量管控严格,2015 年通过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23 年通过 HACCP 体系认证与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认证。自 2010 年被评为 “市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起,多次获 “先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等称号,2020 年获评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22 年通过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认定,2023 年通过 “优秀非遗工坊” 认定。
罗淮良深知,要将大头菜做大做强,传统工艺与科学技术创新缺一不可。从种植到销售,他始终走在实验创新的前沿。新建扩建标准发酵池、引入冷链发酵,改变了以往土坑腌制不卫生、不科学、不稳定的状况;晾晒设施也一直在升级,从竹子架到木头架,再到如今的万米晾晒长廊,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如今,泰福公司拥有三大技术优势:其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大头菜的腌制技艺历史悠远长久,“龙须淡口”腌制技艺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制作的大头菜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其二是冷链发酵保鲜技术,低盐低温冷藏发酵与保鲜,不仅保持了产品的天然原味,还降低了用盐量和污水排放量,实现了节能环保;其三是自动灌装新技术,随着前端清洗与末端调味灌装等高新技术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罗淮良的带领下,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头菜种植基地面积达2.3万亩,带动5000余户农户就业。种植产业以专合社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的20余个乡镇。“龙须淡口系列”在众多农产品交易会上收获了一致好评,2022年被四川扶贫开发协会授权“天府乡村”区域公共品牌,2023年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入选中国2024年第一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也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淮良本人也成为大头菜腌制技艺的品鉴专家,获得“四川省泡菜感官鉴评省评委”证书。
回首创业之路,满是艰辛。过去村道泥泞,每到大头菜收获季节,菜农交售困难。为了不让菜农受损,公司购置了二手货车,在晴通雨阻的村道上冒险收购,通宵达旦工作是常有的事。罗淮良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再苦再累也值得。他将大头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归功于政府的支持、耕耘者的努力和专合社的帮助,言语间尽显质朴谦逊与赤子之心。罗淮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大头菜的崭新篇章,也为乡村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罗淮良和他的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从就业帮扶到产业带动,从文化传承到科学技术创新,企业的每一步都扎实有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就业带动与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泰福加工厂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工厂常年吸纳85名固定员工,丰收季更是为1100余人提供临时工作岗位。2015-2021年脱贫攻坚期间,企业与多个合作社、贫困村及贫困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为了让贫困户掌握种植技术,企业聘请专家编制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技术书籍,通过专合社和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培训;2016年和2017年,分别开展8期和12期培训课程,为贫困户送去了知识和希望。不仅如此,企业还免费提供种子,赠送生物有机肥和技术书籍,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大头菜;2018年起,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投入巨大,2016年投入了20.3万元,2017年投入48.2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企业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厚谊。因出色表现,企业荣获了多项扶贫领域的荣誉,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超10万元,多次被评为“敬老爱心单位”,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捐赠了10000余份爱心包裹,彰显了企业的大爱情怀。
在产业带动方面,企业创新采用“企业+科研院校+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效显著。2.23万亩大头菜种植基地高分通过了省级标准化验收,两百亩有机大头菜基地也获得了转换认证。种植产业不断拓展,覆盖了3个区县的20余个乡镇,带动近2万农户种植5万余亩大头菜,助力贡井成为“中国大头菜之乡”。通过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携手发展,农民年增收1100万元,入股分红和保底分红达155万元,人均增收2580元,真正地实现了共同富裕。
罗淮良深知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作为大头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精心打造了“大头菜手工技艺文化”主题公园文旅综合体。万米晾晒长廊、万坛古法发酵场与万亩种植基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公园免费开放核心区域,供公众参观学习,自2021年底开放以来,吸引了100万人次游览,20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网络宣传点击量达1.8亿次。企业还创新推出了“龙须哥”“淡口妹”卡通形象IP及周边产品,打造别具风味的“大头菜”宴,让民间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凭借卓越的发展成果,泰福加工厂收获了众多荣誉,从市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到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从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到荣获多项知识产权奖项,每一项荣誉都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可。罗淮良和他的企业,正以坚定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更美好的明天!